冷链食品消杀如何渡劫
消毒过度就是在本次新冠疫情消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海关的消毒在所有环节里最具权威性,但目前海关也无法承担所有的风险和责任,并且全部交由海关处理会影响货物进关出关的速度,影响进出口效率。所以当海关做完首次消毒发往各地后,还要靠各地政府依据当地政策完成后续的消毒流程。如深圳,一开始就在全市建立了集中处理中心,将货物集中处理后再进入冷库发往各地,这种模式路径清晰,能集中从源头管控风险,但要求政府付出巨大的财务代价,从现场办公的人员到各种设备再到场地,都是需要政府全部出资支持,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冷链食品包装的消杀试剂采用的都是含氯消毒剂,从安全角度说,含氯消毒剂并不是百分百适用于食品包装或食品本身,它含有一定的毒性,如果渗透进食品中,可能会和其中一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所以这种消毒剂即使用于食品,也应当按照相应的标准如残留量的要求等进行严格把控。
从专业的角度看,能让消毒剂在零下18度或者20度的环境里不结冰,这只是低温消毒的前提之一,不结冰不等于有效,消毒试剂中的活性成分很可能在低温下失去了作用。各种化学反应都要以温度为前提,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如何在低温下激发试剂活性才真正的技术难题。另外还有冷冻产品以及冷库冷藏车集装箱,表面都有冰层,病毒可能会被封在里面,所以这类产品还应该有融冰的能力,只有把药剂渗透进去才能发挥作用。很多消毒液都是喷洒之后迅速滑落,不具备附着能力。
含氯消毒剂是强氧化剂,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降低冰点来使得试剂低温下不凝固,可是这样做也会把其中杀菌的有效成分乙醇也氧化掉,产品不具备稳定性。并且氧化剂尤其是过氧化剂在运输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问题。
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常温条件下的食品工业和产业,选择过氧化物类试剂进行消毒是相对适宜的,如氧化氢、过氧乙酸以及其它过氧化物,因为它们在原则上可以分解为氧气和水,比较安全,但这类试剂不适用于低温,会有凝固、活性降低、融冰能力差、附着力差等几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戴彦榛看来,只要解决了过氧化物的这几大痛点,它就是比氯成分更适用于食品领域的新型过氧化消毒剂。
第三个问题是对消毒专业技术上的把控不够,在疫情发生前,无论消毒企业还是全国的疾控中心都没有针对低温下消毒的相关研究和产品,于技术上有缺口。再加上国务院的文件和指南不够明晰,缺乏可操作性,造成了市场上很多企业在恶性竞争。
目前国内专业做消毒的公司很少,大多数从事都是杀虫灭蝇等业务,还有一些保洁类型的公司。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进行对冷链食品的专业消毒,对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怎样保持有效都没有做过深度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只一味低价竞争拓展业务。
除了消毒剂,还有服务和喷雾技术都决定了消毒操作能否起到它应有的效果。比如六面消杀的要求就对喷雾的技术要求很高,要让药剂均匀有效的附着在商品表面,喷洒滴液的缝隙过大会造成无效,过小会形成渗透,要保证均匀。还有对现代设备的要求,因为工作量巨大,如果每一件商品都要人工消毒,对效率有极大的影响,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消杀的失败。
不仅低价恶意竞争扰乱市场,市面上还有很多不科学的消杀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紫外线、臭氧甚至微波等背道而驰的消毒方法,究竟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还需要企业和政府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意识,如果不够了解,只为了降低成本进行简单的喷洒,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热品推荐
Hot product